干燥设备报道:化工建设风波再起恐慌之后理性思考

  • 2021-06-27 15:11:14
  • 来源:互联网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化工建设风波再起恐慌之后理性思考这篇文章。关于化工建设风波再起恐慌之后理性思考这篇文章的任何评论都可以告诉小编。你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对小编辑的肯定和鼓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化工建设风波再起恐慌之后理性思考。

2月14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一篇名为《青岛逾5亿美元化工项目引发市民恐慌》的文章,立刻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青岛丽东化工在建项目以及中石化“大炼油”项目立刻成为千夫所指。民众纷纷将其与厦门PX事件相联系,呼吁管理及决策部门尊重民意,保护青岛的碧海蓝天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历经半年时间的厦门PX事件终于落下帷幕,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决定顺从民意,将厦门海沧区兴建PX项目迁往漳州古雷半岛。此次丽东化工的芳烃项目又引发了青岛市民的恐慌和反对,民众为青岛优美环境的未来忧心重重。

当前,民众的环保、安全意识与日俱增,人们已经对化工生产中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提高了警觉。但大多数民众缺乏对化学品性质和化工生产过程的了解,一味恐惧,全盘否定。认为凡化学物质一律有毒有害,凡化工厂一律污染严重,危害巨大。这无疑人为恶化了化工企业的形象。

我们暂且不探讨丽东化工芳烃项目的建设指标是否真得符合环评要求,其环境风险究竟有多大;也先不深究国外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建厂、生产的“如意算盘”,单是化工项目建设屡屡引发争议和恐慌的尴尬现实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谈“化”色变缘何而起

如今,石油和化工行业有点“恶名”昭著。尤其近两年来行业内频频出事故,在民众心里产生很大的阴影。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污染松花江;贵阳中化开磷化肥废气处理装置一吸泵跳闸造成二氧化硫气体大量外泄;沧州大化TDI公司硝基甲苯储槽发生爆炸,这些严重事件在给社会,给行业敲响警钟的同时,也使民众谈“化”色变,对化工企业避而远之。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的大力发展,行业似乎也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一些重化工企业的设备老化,管理不善,存在重大的环境隐患;有的新建中小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引进或新上马了一批工艺较落后、甚至是国家明令淘汰、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及完善程度参差不齐,防污治污的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尚未达标。此外,化工生产的特点使得相当一部分化工企业沿江分布,一旦发生事故便能危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民众对新建化工项目如临大敌。

跨国公司“入乡随俗”环保达标受质疑

国外化工企业以重视环保、安全,提倡责任关怀成为我国企业的目标和学习榜样,但是2007年却有90家跨国公司出现在了污染企业名单上,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这些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来自日韩、美国和欧洲诸国,遍布全国15个省和4个直辖市,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污染大户,从而引发了关于发达国家污染转移的众多讨论,也引起了民众对外资在华大型化工项目的质疑。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看中的就是我国宽松的环境政策、低廉的环境成本,一些企业来华后“入乡随俗”,对环保的要求从原本的90分可能已降低到了75分。韩国控股的丽东化工大张旗鼓地在青岛进行芳烃项目建设,遭到民众的抵触在所难免。

然而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与化工产品息息相关,化工行业对社会经济与现代文明的贡献应当得到公正的对待。面临诸多利益与环境间抉择的拷问,化工业究竟应当怎样发展才能消除民众心理的恐惧?

在没有确凿的数据和评估结果之前,我们尚不能就该项目是否一定会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妄加评论,但这样的风波应该让政府决策部门、化工从业者等相关人士再次意识到,在化工项目的规划、建设上必须更具科学、长远、环保的眼光。而长远看来,只有提升我国化工行业的污染防治、安全生产等整体水平,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污染惩治的法律制度,才能让那些以污染环境换取利益的企业无生存之所,才能让国外企业在我国的环境政策上无机可乘,从而保证我国化工行业走上健康、绿色发展之路,消除民众对化工项目建设的顾虑与恐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