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百科:李勇武:石化行业迎战节能减排

  • 2021-07-02 16:11:10
  • 来源:互联网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李勇武:石化行业迎战节能减排这篇文章。关于李勇武:石化行业迎战节能减排这篇文章的任何评论都可以告诉小编。你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对小编辑的肯定和鼓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李勇武:石化行业迎战节能减排。

2008年伊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及其代管的相关专业协会就开始忙碌起来。

“国家发改委制定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协会正组织重点耗能行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日前接受中国工业报专访时表示。

今年是“十一五”第三年,也是关键的居中年度,石化行业正式迎战节能减排“中考年”。

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据石化协会*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呈继续下降态势;6个重点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油加工业能耗为每吨77.2千克标油,同比下降1.9%;乙烯单位能耗每吨1158.2千克标煤,同比下降2.9%;合成氨单位能耗下降到每吨1456.7千克标煤,同比下降1.8%;烧碱单位能耗每吨537.9千克标煤,同比下降3.6%;纯碱单位能耗下降到每吨380千克标煤,比2005年下降4.2%;电石单位能耗每吨1124.1千克标煤,同比下降1.9%。

但李勇武认为,行业节能效果仍不容乐观,“目前来看,节能工作的效果离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完成规划规定的节能目标的任务仍非常重,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是由于全行业能耗基数过大,另一方面则是行业中高能耗的行业增速过快,导致了全行业节能效果的下降。”

他介绍,*近几年,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规划了一批煤化工项目,传统的电石、烧碱、纯碱、氮肥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形成热潮,进一步增加了能耗总量,加大了节能工作的压力。

“这种高耗能产业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状况,如不能扭转,不仅十一五节能的总体目标难以实现,而且行业发展也难以为继。”李勇武说。

“两高”产品增长较快

李勇武表示,目前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能增长过快。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行业出现了产能扩张热。氮肥、纯碱、烧碱、电石、黄磷等行业的投资增长均以 30%左右的速度递增,致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如,黄磷产能已超过200万吨,开工率不到40%;电石产能已超过2000万吨,开工率只有70%。

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滞后。目前,行业的能耗统计标准还不健全。有些是10多年前制定的,已不适应当前行业的需要;有的根本没有标准,需要立即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的节能设计规范和能效标准的制订或修订工作也明显滞后或存在欠缺,难以对当前工业新增产能的能效控制形成有力支持。现有的统计数据很难真实反映行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的统计体系、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推广力度不够。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技术支撑。近年来,企业在扩大规模上投入较多,而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即使有一些企业开发了好的节能减排技术,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的也不愿意在行业共享。因此,如何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并优选、集成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是当前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在推广节能减排成熟技术、设立专项支持方面,也显得力度不够。

急需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针对目前石化行业节能减排面临的政策环境,李勇武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产业政策的指导力度。“十一五”期间,由于行业的经济发展以及更新现有落后生产装置的需要,新增产能将有不同幅度的扩张;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有利于控制石油和化工行业新增产能的规模和实施严格的能效水平,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仅有乙烯、炼油、电石、氯碱等少数行业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多数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要尽快建立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力度。

建议国家制订落后产能退出政策,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目前,电石、黄磷等行业的发展过快,产能过大,部分企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综合利用水平比较低,按照产业政策应该淘汰,但由于缺乏退出机制,地方关停这部分企业相当困难。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淘汰落后产能牵涉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国家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难度很大。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落后产能的退出政策。

加大重点实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力度。对于推动行业节能降耗起关键作用的某些技术,尽管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些示范性的工业应用成果,但推广力度仍然不够,需要在应用与推广上加大力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